“把便、把尿”与“如厕训练”到底有什么区别?

本文已影响1.02W人 

经常看到关于描写“把屎把尿”的有多大危害这样的文章,然而把屎把变到底有多大危害,这种说法有来源有根据吗?“把屎把尿”与如厕训练到底有什么区别?

1把便的危害有依据吗?

把便把尿会引起痔疮、肛裂、直肠脱垂有科学依据吗?从已有的医学科学研究的角度分析:

1、痔疮:引起痔疮的原因,有几种学说,第一是静脉曲张学说,认为痔是直肠下段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第二种是 Thomson的肛垫下移学说,认为痔原本是肛管部位正常的解剖结构,即血管垫,是齿状线及以上1.5cm的环状海绵样组织带。痔疮的诱发因素很多,其中便秘、长期饮酒、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和久坐久立是主要诱因。


“把便、把尿”与“如厕训练”到底有什么区别?

与“把便把尿”无关!!!

2、肛裂:肛裂首先是因为来自外力的冲击或摩擦。如果粪便过粗过硬,此时肛门适应性较差,会使肛管裂开,有人研究发现,不仅是便秘,腹泻也会产生肛裂,可占到肛裂诱因的4%~7%。内括约肌张力高,可造成肛管静息压明显增高,如此时肛门的舒展性不够,当干硬的粪便通过时,会产生裂口。内括约肌受到粪便残渣和肠液刺激,发生痉挛,导致剧烈疼痛。

与“把便把尿”无关!!!

3、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1.解剖因素发育不良幼儿、营养不良患者、年老衰弱者,易出现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无力;小儿骶骨弯曲度小、过直;手术、外伤损伤肛门直肠周围肌或神经等因素都可减弱直肠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直肠易于脱出。2.腹压增加 如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排尿困难、多次分娩等,经常致使腹压升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3.其他 内痔、直肠息肉经常脱出,向下牵拉直肠黏膜,诱发黏膜脱垂。

与“把便把尿”无关!!!

4、把尿的孩子更容易尿频?

“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宝宝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毫无根据!!!

不管是婴幼儿还是成人,排尿的控制都是一种高级的神经反射的过程。膀胱充盈之后大脑会有一个反射,所以可以有一种信号提示人需要去排尿,但是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当孩子能发育出有排尿意识的时候,这时候训练孩子上厕所,才能让孩子完成整个过程。并非条件反射。而把尿的婴儿并不是每次听到指令都会尿出尿来,更多时候是大人掌握了婴儿的排尿时间规律才能成功把尿,而并非完全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一种低级的神经反射过程,而婴儿的排尿过程是一种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完善高级神经反射过程,所以把尿的训练不会让婴儿变得尿频和憋不住尿。在医学上尿频,憋不住尿多数情况属于有泌尿系统感染的问题,而不是把尿的危害!

与“把便把尿”无关!!!

所以一直用危害来形容“把便把尿”是非常不恰当的!

2把便与如厕训练的区别?

美国有专门研究婴幼儿儿童发育的权威组织,美国儿科学会(AAP),关于如厕训练有系统的研究数据的分析和建议,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数据给出了更完善的结论。但是美国并没有“把便把尿”的传统方式,自然也就没有关于“把便把尿”的研究数据。

中国并没有类似于AAP这样的官方机构,但是中国和非洲一些国家也有这样的传统训练排便排尿的方式。可惜的是没有关于把便把尿到底是有多大作用的相关研究,也没有官方有力的科学数据可以提示把便把尿到底有没有意义?

把便把尿”与如厕训练的区别?首先是观念不同。我们小时候没有纸尿裤,都是用“尿布+把便把尿”度过的不能自主控制排尿排便的阶段。现在的普遍育儿观念是“纸尿裤+如厕训练”来过渡到幼儿能完全掌握排便排尿的过程。

“尿布+把便把尿”和“纸尿裤+如厕训练”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是,省时省力+尊重孩子的发育特点,而并不是网上的各种危害传言!!!这与睡眠训练、自主进食训练的争议有很多相似点。很多人能接受婴儿出生后4个月开始接受睡眠训练,让孩子学会自出入睡,能接受孩子7~8个月开始接受手指食物,让孩子自己掌握自主进食的观点,却不能接受把屎把尿的自主掌握排便排尿的能力的观念,原因都是一些把便把尿的危害谣言,却根本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科学研究文献报告和研究结果。

第一、美国儿科学会(AAP)的建议:有研究表明,孩子在18个月大时就可以开始学习自己上厕所,不会产生什么危险,但是如果孩子学不会也不要强迫孩子,等孩子有了具备自我控制能力后再进行上厕所训练,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在18个月大之前就学习上厕所的孩子通常要到4岁之后才能完全掌握相关技能,相反,那些2岁左右才开始训练的孩子只需要1年时间就可以独立上厕所了。训练完成的平均年龄为2岁半左右。

以上的研究充分说明的问题是:过早的进行如厕训练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但是反而当孩子有能表达大小便医院的时候,教孩子如何上厕所,可以迅速的让孩子掌握这项技能。把便把尿其实就是一种过早的如厕训练,很多来人甚至在月子里就给新生儿把尿把便。

所以把尿把便最大的问题,不是危害,而是训练的时机不对,时间不对,费时费力,而且不一定能够让孩子自己过早的学会上厕所的技能。

3 什么是如厕训练?

“把便、把尿”与“如厕训练”到底有什么区别? 第2张

如厕训练是美国儿科学会(AAP)关于教会孩子如何学会自行上厕所后的方法:准备一个婴儿专用的坐便器,让孩子能表达排便意愿的时候,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坐在坐便器上逐步学会排便,再学会排尿的一个过程。目的和原则是尽可能让整个过程积极、自然、自愿,这样孩子才不会害怕自己尝试。

4不主张把尿、把便的方式

即使没有官方医学研究数据的统计报告,但是从生活经验角度就分析和美国儿科学会已经给出的如厕训练的时间,可以确定的是,把便把尿并没有太多的好处:

1、过早的把便、把尿不能让孩子学会上厕所:美国儿科学会已经有数据证实,18个月以后,甚至当孩子2岁以后开始学习上厕所,成功率非常高。孩子出生后任何技能,无论是睡眠、自己吃饭还是自己上厕所,都有一个学习的最佳时间,过早的训练属于揠苗助长。而且过早的把便把尿本身属于婴儿未到一定的发育阶段而进行的被迫“如厕训练”,这与给婴儿进行睡眠训练,放任孩子哭泣的方法让孩子哭着睡着的被迫学习睡眠的过程几乎没有区别。

2、巧合不意味着成功:我们小时候的“尿布+把尿把便”的模式,其实尿布起了很大的作用,每次当孩子尿了,都能有个明显的提醒,很容易就被老人发现排尿排便的规律。很多老人在给孩子把尿把便的过程中,并不是每次孩子都会大便或者小便,但是也有在把的过程中排便排尿。这种情况更多的可能性是老人掌握孩子排尿和排便的时间和习惯,比如1岁的孩子,每天早上起床后不就就会大便或者晚饭后大便,已经形成了这个规律,所以这时候把出来的成功率很高,但是并不是孩子主动表达排便的意愿,与自己学会排便有很大的区别。

3、费时费力:把便把尿是一个时间摸索的对号入座的过程,尤其是对排尿和排便时间不规律的婴儿来说。可能把便把尿10次,有5次能成功,其中一般的都是浪费时间,做的无用功。无形当中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有的老人一把尿就是半个小时让婴儿保持一个姿势,更多的时间是在等。有时候孩子一把就尿或者拉,但是也有可能就是巧合,但是不能完全说明孩子能主动有尿和便的意识。这种方式孩子养成的习惯,是家长抱着才能大便,孩子仍然还是需要学习如何自己上厕所和使用坐便排便。

4、孩子的抵触情绪: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把便把尿的这种方式,有很多孩子在这期间哭闹不止,长时间会让孩子产生抵抗情绪。如果婴幼儿一把就能尿或者排便,那么可能还相对舒服些,如果没有尿或者便,有些老人会一直把孩子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在等婴儿排便排尿,虽然婴儿不会表达,但是是一个被强迫的非常痛苦的过程。

5、意外伤害:没有研究数据证实把便把尿与肛裂、痔疮、肛瘘有关,但是很多婴儿肛裂都是由于便秘造成的。当婴儿出现便秘时,如此时肛门的舒展性不够,当干硬的粪便通过时,会产生裂口,这种疼痛也会让婴儿哭闹不止。一般婴儿便秘都会出现排便费力,大便干硬。有的婴儿在把便的时候就会哭闹,与排便费力时哭闹根本不能分辨,没有及时发现便秘,也就不能及时帮助孩子软化大便,润滑肠道,最后让孩子排出干燥的大便导致肛裂,让孩子更加痛苦。

5如何纠正老人的观念

现在主流的育儿方向是,4~6个月可以训练孩子自出入睡,8~12个月可以培养孩子自主进食,18个月以后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让孩子自己学习排便排尿。而很多老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大概4~6个就开始把便把尿,18个月以后孩子追着孩子喂饭,睡觉喜欢哄睡、抱睡、摇睡,也基本不会训练孩子自主入睡。很多类似于这些观念的差异就造成了两代人育儿的矛盾。

但是很多家庭的现实都是老人在帮忙带的孩子,父母上班。他们有自己的育儿观和育儿方法,而且对于已经养大一代人的他们,纠正他们的观念要么更有说服力,要么老人容易沟通。如果不同意老人给孩子过早的给孩子把便把尿,理由是会引起痔疮、肛裂根本没有任何说服力,第一,没有科学依据,第二,在他们带大的孩子当中,不会因为把便把尿引起这些疾病,所以完全不是令人信服的理由。但是可以从以下几点试着个老人沟通:

第一,当孩子有意愿表达有上厕所需求的时候,再让孩子学习,能减轻很多负担,不仅孩子轻松带孩子人也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带孩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就好比纸尿裤比尿布的优越性,肯定是方便,省事儿,一次性的耗材一定比反复洗尿布要轻松的多。与其费时费力的给孩子把便把尿,不如等到孩子有主动表达排便意识的时候,快速的训练,孩子既能很快的掌握这项技能,老人也不用太过操劳,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我们这一代人被把尿把便养大,并不是上一代人的错误,因为我们小时候并没有现在的研究数据可以供他们参考,如何教会孩子上厕所,也没有任何研究数据告诉他们什么时候教孩子上厕所能让孩子很快学会,所以任何一个年代的科研数据都只能服务一代人。现在已有的数据可以证实当孩子18个月以后开始教会孩子上厕所,比18个月以前教成功率要高很多,并且时间要缩短很多。任何有益于婴儿成长过程的研究都可以运用到生活,服务生活,而不是绑架生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第三,如果一些新的育儿观能说服老人,那么是说明老人比较容易沟通,也愿意沟通。但是不排除生活中,如果遇到沟通难度系数很高的长辈,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改变老人的观念,而自己又不能24小时亲自带孩子,那么就只能安慰一下自己,因为把便不会让孩子出现肛裂、痔疮的等这些疾病,至少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然后,没有然后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