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父母不知道,依恋对宝宝的影响竟然有这些

本文已影响1.4W人 

依恋是用来描述你和宝宝在他生活的最初两年中建立的一种关系的词语。人天生下来就会与其他的人发生联系。当宝宝依靠你去安慰他,并提供他所需要的食物、鼓励或刺激、爱以及亲近的身体接触时,他学会信任你和这个世界。她感觉到跟你是连在一起的。

依恋是用来描述你和宝宝在他生活的最初两年中建立的一种关系的词语。人天生下来就会与其他的人发生联系。当宝宝依靠你去安慰他,并提供他所需要的食物、鼓励或刺激、爱以及亲近的身体接触时,他学会信任你和这个世界。她感觉到跟你是连在一起的。

依恋和脑部发展

90%的父母不知道,依恋对宝宝的影响竟然有这些

神经科学家认为,宝宝控制信任感的神经连接和大脑中控制语言、智力,感觉和运动区域的万亿个神经连接是同时发育的。教育宝宝你是爱他的,并且你是可以信任的,这会帮助他完成脑部的发育,并对未来的成功打下基础。当宝宝在发展信任的过程时,脑部的某些部分也同时在发育完善,使得他感觉到安心,可以更好的处理紧张压力。

在你每天都尽力去理解你宝宝特有的示意并试图满足他的需要时,安全的依恋就会发展形成。信任感发展较早的孩子,在生活中对他们自己也会感觉良好。这样的孩子在他们的一生中通常会更为成功,包括在学校学习、社会交际、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在发掘自己的智力潜能中。

在宝宝没有学会去信任他的父母,不相信父母会始终如一的照顾他们并尽力满足他的需要时,不安全的依恋就会发展形成。形成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宝宝,会害怕探索他们的世界,更喜欢独处,而不愿意和其他的人在一起。

对孩子自我认识形成的影响

90%的父母不知道,依恋对宝宝的影响竟然有这些 第2张

不知你是不是注意到,把三四个月的宝宝抱到镜子前,他会很好奇,瞪大眼睛望着镜子中的“宝宝”,甚至会伸手去摸他,他还不知道镜子中的其实就是他自己;

不知你是不是注意到,问1岁多的宝宝这是谁的玩具,如果是他的,他的回答是“宝宝的”或者“明明的”,他说的是自己的名字,而不是说“我的”,因为他不知道“我是谁”;

不知你是不是注意到,2岁左右的宝宝会把“我的”经常挂在嘴边,妈妈是我的,玩具是我的,吃的是我的,宝宝开始认识自己。

……

这个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

自我认知指个体认为自己是区别于他人和物体的独立个体,是个体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我是谁”的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认识。

根据婴儿自我认知发展的过程,我们认为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存在5种水平。

水平1:自我与环境的混淆。婴儿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认为自己是环境中的一部分,将镜像自我看作是真实环境的一部分,未能把自己与镜像联系在一起,尚未出现任何镜像反应。婴儿不能理解镜子的映像功能,镜子仅仅作为环境的延展而被认知。

这一水平在动物身上也有体现,如狗、猫等,在面对镜子时,它们对镜中映像摆出攻击的姿势,好像他们面对的是另一个动物,而不是它们自己。看过一个故事,一只狗叼着骨头走到河边,看到河里有一只也叼着骨头,它就冲河里的狗大叫,结果骨头掉进河里被冲走了。

水平2:知觉自我和环境联系。婴儿有了基本的知觉区分,意识到通过镜子看到的镜像和感觉运动之间有一种联系,他们探究自己的身体运动怎样和镜中形象建立关联。婴儿逐渐理解镜子作为反应的道具而具有的映像功能,他们会主动地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

水平3:自我认知发生。婴儿能够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知道在镜中所看见的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物,个体出现了真正的自我认知。当婴儿探究镜中形象时,婴儿会明确的意识到自我。例如,这一水平的婴儿会通过点红任务,婴儿照镜子后会指出自己脸上的红点。这被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是明确的自我认知出现的标志,也是重要的认知发展的里程碑。

水平4:稳定的自我特征认知。婴儿具有稳定的连续的自我特征认知。婴儿不再受与身体相一致的时间和空间约束,能够认知镜子和实时录像中自己的影像,也能认知照片 和回放录像中自己的影像,也就是说,个体不仅可以通过相倚性线索中认知自己,也可以通过特征线索认知。

水平5:自我认知表征水平。婴儿不仅知道他们是谁,也能理解他们和其他人的关系,他们知道怎样把他们自己放在公众视野中,个体自我认知的复杂性水平越来越高。处于这个水平的婴儿出现自我参照言语,即婴儿使用名字,使用与“我”有关的词句来表示自己,婴儿也开始出现自我评价情绪。

研究发现,婴儿与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与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有关。依恋安全型不同的婴儿的自我认知水平不同,与低依恋安全型的婴儿相比,高依恋安全型的婴儿能够通过更多的自我认知任务,拥有更复杂的自我认知。

妈妈是宝宝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

母婴依恋是婴儿与妈妈之间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使得孩子在与妈妈相互作用时感到安全愉悦,在面临压力时通过接近妈妈获取安慰。

妈妈可能会发现,带孩子去游乐园,孩子被玩具吸引去玩,但是玩的过程中会时不时地转头看看妈妈,如果妈妈也正好看他,他就会很满足地继续玩。偶尔孩子也会跑回妈妈身边,在妈妈怀里腻一会再去玩儿。但是也有的孩子就跟在妈妈身边,不愿离开去玩。

这是因为妈妈和孩子建立的安全依恋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快乐以及信任,使得孩子有勇气去探索陌生的世界。因为孩子知道,无论他在摇篮里,或者任何地方,他都可以依赖妈妈这个安全基地,探索周围世界,逐渐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依恋关系影响宝宝对自己的评价

为什么有的孩子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受欢迎的”,有的孩子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呢?这是孩子在同妈妈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识,如果照料者能及时恰当地回应婴儿寻找关注的努力,婴儿就会相信,“我是可爱的”(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式),而如果照料者常常忽视或误解婴儿发出的信号,他们就会认为“我是不值得爱的”(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式)。

同时,敏感、反应及时的照顾会使孩子认为人们是可以依靠的,(对他人的积极工作模式),而不敏感、忽视或者虐待的看护方式,将导致不安全感和缺乏信任(对他人消极的工作模式)。

自我和他人工作模式都很积极的儿童比那些工作模式不那么积极的儿童表现得更自信,社会技能发展得更好,有更为积极的同伴表征,享有更为亲密的、支持性的友谊。

注:内部工作模式,对自我和他人的一种认知表征,用以解释事件并形成对人际关系的期望。

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90%的父母不知道,依恋对宝宝的影响竟然有这些 第3张

在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孩子与父母间温暖、亲密和稳定的依恋关系,是孩子以后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积极而放心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依恋关系是宝宝在婴儿期为了个体的生存而建立起来的, 并在个体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发生着作用。安全依恋的建立,意味着父母平时对儿童精心照顾、关心、爱护,儿童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温暖和爱,其生理的、情感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有安全感和快乐的情绪。这为儿童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提供了最优的智力加工背景,导致儿童最有效的认知活动,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建立安全依恋的儿童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

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2岁前是培养儿童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能给予儿童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哺育、关怀与照顾,儿童就能从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的满足中,体验身体的康宁和心理的愉悦,感到安全,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此推及对周围的信任。反之,儿童会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形成多疑、孤僻的性格。

具有安全感的儿童能够毫无惧怕地离开父母自如地到处探索,他们相信可供他们依赖的人不会丢弃他们,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和他们在一起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护。这样,儿童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此推及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信任,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很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而未建立起安全感的儿童,就会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具有稳定而快乐的情绪

儿童生理需要的满足最初是通过向母亲发出情绪信号得以实现的。如果母亲能对信号做出迅速的反应,母婴之间积极而又愉快的相互作用将得以保证,安全的依恋关系将发展起来。

处于安全状态中的儿童,他们是快乐的,富有爱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儿童愉快的表情、动作即成为父母快乐的源泉。在这种愉快的生活氛围中,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并从中学会对他人的爱和同情心;而父母也更耐心地对儿童进行教养,让儿童掌握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促进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减少对环境压力造成的不适而引发的消极情绪。

总之,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父母或养育者应关注儿童安全依恋感的培养,给予儿童积极的、无条件的、关注性的关怀,并在依恋形成阶段避免与儿童长久的分离,以防止分离焦虑对儿童的个性产生持久性不良后果,使儿童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