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之伤的罪魁祸首:父母无法感受自我价值,导致不尊重子女

本文已影响8.25K人 

在上一章中,我们谈到原生家庭之伤会使得子女在家庭中不得不戴上“面具”,扮演“假我”来适应家庭环境,并且对“真我”产生“毒性羞耻感”。这种羞耻感,是认为真实自我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羞耻,是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贬低。

原生家庭之伤的罪魁祸首:父母无法感受自我价值,导致不尊重子女

毒性羞耻感导致伤害

在上一章中,我们谈到原生家庭之伤会使得子女在家庭中不得不戴上“面具”,扮演“假我”来适应家庭环境,并且对“真我”产生“毒性羞耻感”。这种羞耻感,是认为真实自我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羞耻,是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贬低。

同样地,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大大小小个体创伤和集体创伤的父母也会在家庭、社会等方面戴上“面具”来保护自己,通过忽视、否定和扭曲自己的真实想法、情感和需求的方式,来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他们内心情感电池中积攒的创伤电量,正是长年累月、叠加累积的“毒性羞耻感”。

由于知识的匮乏和环境的局限,许多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早于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人)很难承认或者感受到自身毒性羞耻感的存在。因此,这些父母们看似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却缺少对于真实自我的接纳与感知。子女的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错误都可能会让他们恐慌,害怕子女戳穿自己“权威家长”的面具,也害怕在子女面前暴露真实的自我。在恐慌之中,这些父母们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虐待、羞辱、漠视、控制等举动,来保护面具、隐藏真我。一旦父母们为自己创造了假我和面具,他们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不可能给子女真实的爱。可以说,毒性羞耻感是造成许多严重的原生家庭之伤的罪魁祸首。

以下,我们将来看看毒性羞耻感怎样影响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

无法感受自我价值,导致无法尊重子女的价值

毒性羞耻感让人无法感知自己的个人价值,因此他需要通过不断达到外在的条件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借着对比他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功”来掩饰内心的自卑和羞耻感。当一个人的自尊心不能形于内,反而求于外时,他的自尊心就处于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中。在取得外界认可的成功时,他会自我膨胀,而失去了外界的肯定后,他会感到人生一败涂地。

有些父母的自尊心正是如此。当他们在自己身上找不到作为人的价值时,他们就无法客观地尊重子女作为人的价值。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子女,他们常常处于患得患失、害怕犯错,以及自觉不如人的心态中。他们只能够看到和欣赏子女的外在表现、外貌、课业成绩、工资薪酬等,也会教导子女要努力追求他人的认可。当看到子女会犯错误,会不完美,会表现得和其他儿童或青少年一样稚嫩和脆弱的时候,他们会感到莫名的怒火和羞耻,因为他们的个人自尊心也建立在子女的表现上。自己和子女是否达到某些外在的标准,以及是否能够在他人面前维持“完美家庭”的形象,是他们永恒的担忧和焦虑来源。

小莲的父亲因为自小家境贫寒,高中辍学就开始从事底层劳动工作,收入微薄。而父亲的兄弟们则通过下海经商,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对父亲贫困的经济状况时常冷言冷语。为此,父亲常常埋怨命运的不公平。有了小莲后,父亲就把自己出人头地的梦想全部寄托在小莲身上,对小莲的学习要求非常高。当小莲成绩不好的时候,父亲就会狠狠地殴打她,并且对小莲的生活极端控制,不许她和同学交友,也不许她发展任何兴趣爱好。父亲对小莲说:“你唯一的任务,就是给我考上重点大学,为我出一口恶气!”

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之下,如今小莲已经名牌大学毕业,留美定居。每当逢年过节回家探亲,小莲就会听到父亲在亲朋好友面前吹嘘小莲如今的生活,以及自己对小莲的“教育经验”。听到父亲的炫耀,小莲感到了无比巨大的压力。小莲既感激父亲多年来的严格教育,同时也感到父亲的做法给她的精神健康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她并不想配合父亲夸赞自己,但又希望自己的成就能够帮助父亲在亲戚朋友面前“挣回面子”。小莲伤心地发现,多年来,父亲一直都只看重自己的考试成绩和工资薪水,小莲的生活是否快乐满足,父亲从来不曾过问。

好在小莲逐渐明白了父亲喜欢攀比和炫耀子女成就的原因是,父亲无法感受到他自己的个人价值,因此一直以来都把自尊心建立在了小莲的人生成就上。父亲对小莲的严厉管教,一方面是为了她能够出人头地,过上和自己不同的生活,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父亲只能够看到和认可她的外在表现,不能够欣赏她作为个人的价值。

在认识到这些之后,小莲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顿时减轻了许多。因为她知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没有责任和义务担任父亲自尊心的来源。小莲也果断地告诉父亲,她并不喜欢被父亲当作工具和其他人攀比、炫耀,她希望父亲在女儿的成就之外还能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感受到幸福。

没有健全的边界意识,导致与子女的共依赖关系

边界是人和人之间的一道隐形的栅栏,它规定了什么属于自己,什么属于他人。在个人创伤和集体创伤的影响下,有些人没有能力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建立,或者接纳清晰的边界,因为清晰的边界很可能会考验他们不稳定又脆弱的自我认知,让他们感到真我处于被暴露的危险之中。边界意识不健全导致的后果是,这些人不仅会肆意无知地闯入他人的边界,而且自己的边界也会浑然不觉地被他人侵犯。

有些造成原生家庭之伤的父母也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对于50后、60后,在不少父母的成长过程中,“有边界意识”是一件会引发毒性羞耻感的事情。在那些年代里,每个人都需要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才能够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中存活下去。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母,身体、情感和心灵的边界长期被人以“亲情”“关心”等善良的名义入侵,久而久之,他们便无法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之间这道无形“屏障”的存在。在做了父母之后,他们自然而然也无法尊重子女的边界,更无法教育子女如何维护自己的边界。在他们心中,“孩子的就是我的”,很难感觉到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不同。面对孩子体现出的独特个性,他们会非常痛苦和不解:“你怎么会这样做?”“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此类父母也会经常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完成各种事情,承担本该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以“为了孩子好”为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这样“背着孩子前行”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共依赖关系。

共依赖关系指的是一个人需要得到另一个人的肯定和依赖,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自我意识。在亲子关系中,共依赖关系体现为父母把自己所有的情感、价值和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只有感受到了子女对自己的依赖,父母才能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

来访者小汤和他的母亲就处在这样的共依赖关系中。在怀小汤的时候,母亲被出轨的父亲抛弃,因此她把所有的希望和情感都寄托在了小汤身上。尽管自己收入不高、工作也很辛苦,但是母亲一直对小汤有求必应,宁可自己缩衣节食,也要满足小汤所有的愿望。与此同时,母亲也经常对小汤抱怨自己的辛苦,并且告诉他,“妈妈每天这么辛苦,全部都是为了你”,使得他不断地为母亲的付出、自己的享受而感到内疚和自责。

母亲不知道,看似亲密无间的母子关系,其实背后暗流汹涌。“妈妈对我太好了,好到让我只想躲着她。”小汤这样说道,“我衷心希望她能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生活重心全部放到我的身上。”

母亲建立在牺牲自我上的付出,既是对小汤无微不至的照顾,又是对小汤的一种控制手段。被丈夫抛弃的痛苦、失望和羞耻,让母亲在“儿子的照顾者”这个角色之外,找不到其他的存在感。母亲的自我价值完全建立在儿子对自己的依赖上,把儿子的人生视为自我的衍生与价值感的来源,把儿子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儿子的成败看作自己的得失。在潜意识里,母亲不能够接受儿子离开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意识到母亲与自己的共依赖关系之后,大学一毕业,小汤就申请了全额奖学金出国读博。尽管内心十分愧疚和纠结,小汤依然坚信,这可能是对母亲和自己最好的选择。

缺乏自我安抚的能力,导致利用子女修复自我

自我安抚是在遭遇到挫折、失败或者错误后,一个人能够让自己平静下来,感受到安慰和鼓励的能力。它是一个人是否情感成熟的重要标志。比如说,摔了一跤之后,幼儿可能会坐在地上嗷嗷大哭,等着父母把他(她)抱起来进行安慰,而拥有了自我安抚能力的成年人,则能够自己伸手抚摸摔痛了的地方,安慰和鼓励自己站起来再往前走。

有些造成原生家庭之伤的父母,正是缺乏这样的自我安抚能力。在毒性羞耻感的影响下,他们极力逃避挫折带来的痛苦感受,无法直面内心渴望被安抚的情感需求。同时,他们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安全感,能够给自己提供安慰和鼓励。遭遇挫折或者失败后,这样的父母不知道该怎样让自己平静下来。他们会像幼儿一样,用情绪感染的方式来赢得其他人的注意,表达自己的需求。情绪感染指的是一个人在不开心的时候,用让其他人也不开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像婴儿在饥饿时不会讲话,而是嗷嗷大哭,让家长不得安宁那样。他们也会像幼儿一样,时时渴望有人能够抱起他们、安慰他们、肯定他们。

可以说,他们虽然已经为人父母,但是在情感上,他们还未成熟。因此,在亲子关系中,他们常常会与子女的角色反转,依赖子女照顾和修复自己情感上的伤痛。这些父母会希望孩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或者顾问,能够接纳自己倾倒的“情感垃圾”,也能够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父母向子女抱怨伴侣在婚姻中的问题,期待子女能够从中进行调停,“去跟爸爸说你希望他早点回家”。

有时,这些父母也会期待子女能够在情感上安抚自己,就像儿童摔跤后嗷嗷大哭时,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抚一样。

来访者小杨就发现,施与原生家庭之伤的妈妈像个小孩。她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暴跳如雷,狠狠地辱骂和殴打小杨,也会突然在第二天变成一个善良、幽默和关爱的母亲……这些都取决于她这一天过得顺不顺心。

小杨了解到,妈妈的父母在她十岁的时候就双双去世了,年幼的妈妈只得投奔远方亲戚,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妈妈从小就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疼爱,或者家庭的温暖。悲惨的童年经历,让妈妈没有机会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成年人。

例如,在小杨结婚后,妈妈认为小杨的新家需要重新装修,于是在未经女儿同意的情况下,找了一个装修团队来到小杨家里。这期间,妈妈为自己的装修主意兴奋不已,却完全没有想到这样的做法极大地侵犯了小杨的生活。在被小杨严肃地拒绝了之后,妈妈突然情绪失控,放声大哭道:“你为什么一点都看不到我对你的好?我为你想了那么多装修的主意,你为什么一点都没有感激我?现在我被你气得心绞痛,你还不来安慰我,简直没良心!”

从这件事情中,小杨深切地体会到了妈妈的角色反转。尽管妈妈之前对小杨百般虐待,却还希望小杨能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来安抚她、肯定她。因此,小杨说:“妈妈从来没有担任好母亲的角色。相反,妈妈是这个家里的小孩。她常常希望家人来安慰他,以她为中心。她时常放任自己的情绪,并要求其他人无条件地满足她的需求。我虽然了解也同情妈妈的童年经历,但毕竟我不是她的父母,她也不再是小孩。我无法给她父母般的爱和滋养,也不应该纵容她继续角色反转的幻想。”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