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让宝宝远离扁桃体炎该怎么办

本文已影响2.85W人 

每当我们有什么感冒不舒服的时候,最先有反应的就是扁桃体,小宝宝也不例外。那么想要让宝宝远离扁桃体炎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每当我们有什么感冒不舒服的时候,最先有反应的就是扁桃体,小宝宝也不例外。那么想要让宝宝远离扁桃体炎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想要让宝宝远离扁桃体炎该怎么办

四季随机播放的冬天,扁桃体的表现得特别突出。发烧、呼吸不通畅、吃不下饭,连喝水都像吞针,说的全是深受扁桃体炎伤害的孩子。

很多宝妈说:扁桃体老发炎,直接手术切了不行吗?别急着动刀,先来看看怎么回事。

一、扁桃体为何老发炎?

扁桃体个头虽小,但一发炎起来那个感受,真的会让你宁愿从来不曾拥有它。

抢戏的扁桃体,到底有啥用?

扁桃体又叫腭扁桃体,是人体的免疫器官。

就是嗓子眼处的两个小肉球,发炎时一张嘴就能看到。在1岁末左右开始发育,4-6岁是发育高峰期,最容易发炎,12岁左右就基本萎缩了。

扁桃体是呼吸道防御的第一道关卡,和食物、水、空气打交道,也包括细菌和病毒,是呼吸道的第一个门卫战士。

明明是个忠心的战士,怎么会变发炎伤害孩子呢?

是什么把保护变成了伤害?

原因是自身抵抗力差,不足以战胜外邪,扁桃体受伤就会发炎。反复发炎,说明孩子抵抗力很差。

中医认为抵抗力的根本就是脾胃,脾胃虚寒就是造成抵抗力低下的直接原因。

脾胃虚寒会直接影响五脏六腑的工作,直接造成孩子抵抗力低下;脾胃虚寒还容易造成积食,积食产内火,虚火上延就会影响到呼吸道。

自身抵抗力下降+积食虚火上延+外邪入侵,作为呼吸道第一战士的扁桃体首当其冲,光荣负伤。

二、切了,就能解决问题?

偶尔发炎,还说得过去;反复发炎让孩子受罪,该不该手术切掉扁桃体?

六师妹的建议还是NO,你以为做了手术就万事大吉了吗?

手术,先伤的是自己

前面说,扁桃体是保卫呼吸道的第一位战士,为保护孩子的健康付出了莫大功劳

扁桃体12岁才会慢慢萎缩,如果在生长期就被切除,会损害孩子的防御功能,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大大增加。

本来是抵抗力不足才会生病,不想着怎么给孩子提高抵抗力,反而把一免疫器官切了,让孩子以后怎么和外邪作斗争?

切了,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脾虚积食引起的扁桃体炎,把扁桃体切了,以后有腺样体肥大、有鼻炎,有咽炎怎么办,难道都不要了吗?

除非慢性扁桃体肿大到了3度,或是有呼吸暂停综合征,否则都不建议手术摘除;没超过3度肿大,用中医的方式来调理,基本都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3度肿大的扁桃体)

既然是脾胃引出的问题,那么咱们的重点就应该聚焦在脾胃上,脾胃调理好了,哪还有这么多的病症呢?

只因为心疼孩子,贸然做手术切除扁桃体,最后受罪的还是孩子自己。

三、已经有了,该怎么办?

扁桃体一发炎,发烧、咽痛各种不舒服都来了。打针吃药是一种办法,但药物始终都是寒凉的,用多了只会让体质更虚寒。

除了打针吃药,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孩子减轻痛苦呢?

发烧了如何应对?

急性扁桃体炎最常见的就是发烧。

只要孩子体温不超过38.5度,精神状态良好,没有高热惊厥史,是可以在家用食疗和推拿帮助孩子的。

发烧救星三豆饮就是不错的选择——发烧救星“三豆饮”,到底该怎么用?(点击文字了解)

如果有高热惊厥史、精神状态差、超过38.5度等情况时,要及时带孩子寻求医生帮助。

吃些什么好?

喝水都像吞针,更别说让孩子吃饭了。

扁桃体发炎期间,最适合孩子的就是清淡的半流质饮食,青菜粥、软烂面条都可以,切忌再吃肉蛋奶和水果。

不管是生病期间还是平时,宝妈都要特别关注孩子有没有积食的情况,及时帮助孩子助消化。

吃几天素+焦三仙,对助消化妥妥的有帮助。

慢性扁桃体炎怎么办?

小儿百病,积食为先。掐断积食那把火,就能有效预防大部分的慢性扁桃体炎。没有了积食,脾胃虚寒也会减轻大半,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怎么判断孩子有没有积食呢?很简单,看4点就能简单判断。

闻:孩子早起时有没有口气;

睡:晚上是否能睡得安稳;

看:舌苔是否有厚腻的现象;

查:检查大便有没有酸臭、恶臭味,是否粘马桶。

如果已经有积食症状,没有推拿系统的宝妈可以直接用通调方;有会员推拿系统的宝妈,还是以推拿系统为主。

因为是慢性扁桃体炎,相对来说调理时间也会长一些。想要缩短调理周期,或反复发炎体质很差的孩子,都可以选择使用儿康堂的璞阳舒通膏。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就能详细了解。

以调理脾胃为根本,主要侧重呼吸道病症的调理,对扁桃体炎、扁桃体肿大的孩子很有帮助。

购买穴位贴的同时,会赠送对应时间的会员推拿取穴系统。针对孩子的症状和体征不同来取穴,比起通调方,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扁桃体是保护孩子呼吸道的重要屏障,不管中医还是西医,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建议孩子切除。与其难受时打针吃药的去补救,不如平时就重视孩子的脾胃调理。治根永远大于治本,预防永远大过补漏。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