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喂养预警:营养过剩

本文已影响1.77K人 

补钙过量的主要症状是身体浮肿多汗、厌食、恶心、便秘、消化不良,如果钙和维生素D均过量,容易引起高钙血症,钙如沉积在眼角膜周边将影响视力,沉积在心脏瓣膜上将影响心脏功能,沉积在血管壁上将加重血管硬化。

宝宝喂养预警:营养过剩

单纯性肥胖儿多

几乎所有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营养不够,长不高,长不壮,总是鼓励孩子多吃点、吃好点。每次只要孩子有什么不舒服,或者有那么一点异样,父母就担心缺这缺那,然后赶快买些补品补药。近日,专家指出,营养过剩成为儿童,特别是城市儿童发病新趋势。

何为营养过剩?营养过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肥胖;另一是营养品补充过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单纯性肥胖症的小儿越来越多,儿童肥胖也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

日常常采用如下公式粗略估计小儿标准体重:

出生后1─6个月:标准体重(克)=出生时体重(克)+年龄(月数)X700(克)。如一个出生时体重为2500克的小儿,其3个月的标准体重是:2500克+700克X3=4600克,即4.6公斤。

出生后7-12个月:标准体重(克)=6000克+年龄(月数)X250克。如出生后8个月的小儿的体重为:6000克+250克X 8=8000克,即8公斤。

1岁以后:标准体重(公斤)=8公斤+年龄X2(公斤)。同年龄的农村儿童较城市儿童轻1公斤左右。

但是小儿体重的增加速度也不一样,有时前半年体重增加得慢一点,而到下半年忽然又增加得快起来。因此观察体重的变化,时间不能过短,至少要观察几个月,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般认为体重超过以上标准体重的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伴,≥50%为重度肥胖。

引起肥胖的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除遗传因素外,同时还与饮食行为密切相关。过度喂养、过早添加高热量的食物、用食物作为奖赏或惩罚的手段等均可导致儿童肥胖症。

肥胖应从小加以注意及防范。母亲孕后期就应防止营养过剩,避免巨大儿的发生,出生后应坚持母乳喂养。添加辅食后,按婴儿实际需要进行适度喂养,在出生后三个月内避免喂固体食物。

定期到儿保门诊作体格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如小儿出现肥胖倾向则应该在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方面加以注意。1岁以内孩子如果体重已偏胖,应该适当减少奶和主、副食的摄入量,用蔬菜、水果代替。孩子均衡生长是健康的象征,不要认为孩子养得越胖越好。

对已发生肥胖的小儿应调整饮食,限制每天摄入量,并严格进行计算和控制。应严格限制肥肉、油炸食品、奶油食品和含奶油的冷饮、果仁、糖果及高糖饮料、甜点、洋快餐和膨化食品等。同时要增加运动量,坚持每天下午或晚上运动一小时左右。减少过度的睡眠时间以控制体重。

过度喂养会致婴儿肥胖

什么叫过度喂养

传统的过度喂养是指婴儿因摄入母乳过多而引起的以消化不良为主的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⑴水样便,常带有泡沫和绿色。⑵呕吐,吐奶不能用排嗝所缓解。⑶腹痛,伴有因腹痛或胀气而哭闹。⑷体重不增或体重减轻。

这主要是由错误的喂养指导引起的。过去,医生总是让母亲每次用两侧乳房哺喂婴儿,一侧喂10分钟,再换另一侧。结果使婴儿摄入大量低脂肪、高乳糖的母乳。当乳糖含量超出婴儿肠道乳糖酶对大量乳糖的处理能力时,就会产生上述症状。随着认识的提高和喂养指导的改进,这种摄入母乳过多引起的过度喂养已不常见。

如今的过度喂养是指给予的能量和其他营养素超过婴儿机体保持代谢稳态的需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通过配方乳品和过早给予固体食物的婴儿体重增加最快。

过度喂养的原因

当母亲认为孩子吃得多有益健康时,就会导致过度喂养。主要表现为:⑴根据自己认为婴儿应该进食的数量,促使婴儿尽量多吃。⑵把配方乳品配制得比应有的浓度高。对此,我们可以从母亲配制的奶样中钠含量和婴儿尿样中肌酐、尿酸含量和容积克分子浓度的测定结果得到证实。

一般说来,婴儿具有调节能量摄入的本能。但是这种本能更多地体现在母乳喂养上。对于配方乳品喂养的婴儿,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喂养人对婴儿摄入量的判断。由于配方奶配制过浓会导致婴儿体内胞外液呈现高张状态,细胞内液减少,随之出现慢性口渴,而慢性口渴又可能增加哺喂次数,因此最终会导致过度喂养。

过度喂养可致肥

动物观察结果一项长期的试验结果令人信服:研究者将48只来自3个父兽和12只母兽的狒狒,按膳食所获能量的高低,分为3个配方喂养组和一个母乳喂养组。在断奶前,过度喂养组的狒狒体重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母乳喂养组。在断奶后,所有狒狒都吃同样的食物。结果婴儿期过度喂养组的雌性狒狒,在两岁时体重增加最快;5岁时超出正常喂养组29%,体脂总量为婴儿期正常喂养和低喂养组狒狒的3倍。

为什么会导致肥胖

研究者发现,过度喂养的狒狒血浆中t3和胰岛素水平升高,而皮质醇水平降低。这可能会促进脂肪细胞分化,使狒狒体内贮存甘油三酯的能力增强。

有学者认为,婴儿期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刺激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分泌,刺激蛋白合成和细胞增殖,使肌肉和脂肪细胞增多。

还有学者提出下丘脑和内分泌调节学说,即过度喂养使婴儿血清中瘦素浓度增高,导致下丘脑瘦素受体对瘦素的敏感性下降。当体内出现能量正平衡环境时,如青春期和孕期,就很容易发生肥胖。当然,这并不排除婴儿期后不良膳食和生活方式也是导致成年期肥胖的重要因素。

如何防止过度喂养

研究表明,过早添加断奶食品和高盐、高蛋白摄入是导致过度喂养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过度喂养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营养教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英国婴儿超重和肥胖者众多。通过营养教育,1976年与196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母乳喂养率提高,婴儿添加固体食物的时间有所推迟,儿童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明显下降。

加强对孕产妇的指导让所有孕产妇了解正确喂养的重要性,使她们学会正确调制配方奶和避免过早为婴儿添加固体食物。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婴儿时期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尽力免用奶瓶喂养时期过长和用食物安慰、鼓励婴儿等。

一、婴儿不宜过早添加粮食类辅助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一旦一种传统习惯形成了,再要改变可真不容易啊!我国很多地区,在宝宝出生后2~3个月,大人总喜欢给他添加一些由粮食制成的糊状食物(如奶糕)作为辅食。真不知是何年何月形成了这种喂养习惯,老奶奶们都知道这一招,而且一直传到孙子孙女辈,并成为家喻户晓的喂养经验。然而,从小儿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喂养习惯却有很多不妥之处。

其一,粮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食物进入消化道以后,主要依靠胰腺分泌的胰淀粉酶进行消化,然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小儿在生后4个月内,胰腺分泌淀粉酶的数量较少而且活性很低,因此对粮食类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很不完善。过早添加此类食品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未消化的食物在肠道中会被酵解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刺激肠道可导致小儿腹泻。

其二,过早添加粮食类食物往往会影响乳类食物的摄入量,特别是母乳。很多妈妈之所以急于添加粮食类食物,是因为担心宝宝吃不饱。她们看着液体状的乳类食物总是怀疑其中的“水分”太多,于是她们认为加点粮食类食物更“耐饥”,让宝宝吃得更满足,不容易饥饿。的确,添加奶糕、奶糊等食品后,食物的粘稠性增加了,使得婴儿胃排空时间得以延长,饥饿感不易出现,宝宝的进食次数也因此减少。但是,粮食类食物占据在胃内,使得婴儿每次摄乳量减少,每日的摄乳量也随之下降,营养怎么能够呢?

我们知道,小婴儿的主要食品是母乳,母乳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维生素、矿物质和活性物质,这些营养素都是以最容易被小儿消化吸收的形式存在于乳汁中,因此它是小婴儿最理想的食物。粮食类食物消化后成为单糖,主要为人体提供热量,粮食中其他营养素的含量很少,因此常常需要同其他食物互补食用。对小婴儿来讲,添加粮食而舍弃乳类食品的做法,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小婴儿因胃容量有限,消化能力也不成熟,因此不能像成人那样一日仅食三餐即可满足需要,小婴儿必须通过多餐的途径来弥补少食的不足,每日5~6餐是自然现象。妈妈看到宝宝一会就饿哭了,一会又寻找乳头,很担心自己的乳汁不够宝宝吃,其实,这并不能说明宝宝总是吃不饱,而是他特殊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要每日多餐。所以,通过添加粮食类食物,以让宝贝吃饱、减少宝贝的进食次数,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

第三,过多过早给予小儿粮食类食物,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剩,过多的热量会转化成脂肪堆积在体内,孩子就胖了。这种宝宝看起来像“洋娃娃”,很讨人喜欢,但体质并不好,很虚弱,抵抗力差,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所以,育儿观念上,传统和现代的确在进行着大碰撞。妈妈们和爷爷奶内们都要接受新知识,让宝宝在科学的育儿理念下成长。  

儿童过补易成营养过剩

现在的儿童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想吃啥就吃啥,但现在的儿童却存在着补之过甚的问题,大部分父母还不知道儿童“过补”易生一系列儿童营养过剩病症。

补钙过多易患低血压。儿童过多补钙易患低血压,并使他们日后有患心脏病的危险。补钙过量的主要症状是身体浮肿多汗、厌食、恶心、便秘、消化不良,如果钙和维生素D均过量,容易引起高钙血症,钙如沉积在眼角膜周边将影响视力,沉积在心脏瓣膜上将影响心脏功能,沉积在血管壁上将加重血管硬化。

补锌过多易出现锌中毒。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疼痛、精神不振,甚至于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锌过多还会抑制铁的吸收利用,导致血液和肝脏内含铁量的减少,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儿童缺铁性贫血。

补鱼肝油过多易致维生素A、D中毒。鱼肝油内含丰富的维生素D和维生素A。过量可导致不想吃东西,表情淡漠,皮肤干燥,多饮多尿,体重明显减轻。

滋补品过多易造成性早熟。有些“让孩子高个儿”的营养滋补品,含有一些比较可疑的成分,可能导致儿童性特征发育异常。还有一些营养滋补品含有人参、鹿茸、阿胶、冬虫夏草、花粉、蜂王浆等成分,儿童经常食用,短期内显得食欲旺盛、精力充沛,长期饮用会引起性特征发育异常。

因为各种原因,有时孩子需要补充营养品。当需要服用时,可到医院检查,通过医学诊断决定儿童是否需要进补,并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服用。切不可盲目给孩子服用营养保健品,造成拔苗助长的可怕后果。  

防止营养过剩的方法

二、适当增加运动

有肥胖趋势儿童运动最好采用中低强度(即运动后心率为85~130次/分)、长时间(每次20分钟以上)、身体移动性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例如:慢跑(速度100~110米/分,心率从90次/分,逐渐达120~130次/分)、步行(速度80~100米/分,心率控制在85~110次/分)、游泳(速度10~20米/分)、骑自行车(速度180~200米/分)、登楼(每天登三层上下共20次,心率控制在110~130次/分)等。以上运动可辅以球类、跳绳等幼儿乐于接受的活动,并将运动变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家长最好同时参加,这样更易见效。每天最适宜锻炼的时间为晚上6~8点。

剧烈活动可激增食欲,应避免。

三、心理行为疗法

1.进食前的行为矫正 

①控制孩子自己选购食品,因为有肥胖趋势的儿童往往对巧克力、奶油甜食、甜饮料等高热量的食物感兴趣,而顺手从超市货架上选购这类食品;饭前不吃零食。

②家长不用食物作为奖赏、安抚或惩罚的手段。

③食品制作过程中,家长尽量不要让孩子在身边,以免食物对孩子产生诱惑力而造成多食。

④改变食物的烹调方式,最好以煮、蒸、炖、汆等为主,不用或少用煎、炸等方法烹调。食物加工应切成小块,避免进食大块过量食品。

⑤进餐时间和地点应有规律,进食量要控制,不宜饥一顿饱一顿。

2.进食中的行为矫正 

有肥胖趋势的儿童大多有进食过快的习惯,要让他们学会细嚼慢咽,这样有利于部分食物进入人体开始消化后使血糖升高,从而向大脑发出饱食信号而停止进食。每顿饭进食时间可控制在20~30分钟。进餐时所用餐具应小巧,可用较浅的碗和小盘子;采用分餐制,分盘定量。进餐结束,应立即收碗筷或离开饭桌,避免进食多余食物。

3.进食后的行为矫正 

进食后不要立即静坐,如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机等,应适当进行一些活动后再坐下来,比如可帮助大人扫地、倒垃圾等,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果时间充足,最好饭后进行长距离的散步。饭后散步尤其是晚饭后散步是最适宜、最安全的运动项目。

总之,不论小朋友是偏胖,还是偏瘦,在阳光充足的日子里,要抓住时机合理科学地补充营养,除了科学营养外,还应注意适量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