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过度的关爱,等同于肆意操控!

本文已影响1.96W人 

对孩子过度的关爱,很容易让爱变了“味”。最后对孩子只有操控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一味的强加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叛逆!

认识父母教养行为与孩子创伤体验之间的关系

父母教养行为与孩子创伤体验之间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因果关系,父母某些教养行为是引发孩子创伤体验的因,特别是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教养行为对孩子人格养成的影响重要且关键。

但是,这并不代表父母是“错误”的,就应受道德谴责和批判。

原因很简单,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父母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未曾体验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主体被尊重、被看见和被理解的感受。

任何人都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特别是情感体验。

事实上,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完美父母”,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教养方式,孩子或大或小的创伤体验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

父母要不断觉察和成长用爱和勇气去疏通亲子链接

无论亲子双方的主观意愿如何美好,亲子关系受堵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对孩子过度的关爱,等同于肆意操控!

作为父母,一方面要看到和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存在。父母要蹲下来,看到孩子的真实需要,从日常穿衣到择校交友等各类孩子的大小事务,都应尊重孩子的意愿。

当孩子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不符或者父母无力满足时,理解孩子意愿的客观性和现实性,正视孩子的现实需要,并在有能力有意愿的前提下,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以“为你好”的名义,强行灌输父母主观想象臆测的“孩子应有的需要”。

另一方面,当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满足孩子需要的时候,或者对于孩子逐渐独立成长产生“不可控”的焦虑和担忧时,父母应不断自我觉察和成长,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而不是通过延伸控制孩子、不断侵入孩子的边界,强化自己的可控感。

父母应不断觉察和成长,不断强大内心力量,以有足够勇气去直面自己在面对压力时的焦虑和愧疚,比如,王猛向父母反映被调座位后身边环境糟糕时,父亲的回应是“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类似的沟通场景和情绪体验在很多家庭中并不罕见,王猛的父亲肯定听懂了王猛抱怨背后的诉求——希望调换座位或者转校,但是从王父的回应,可以推断他极有可能内心的力量严重不足,无力克服向外寻求帮助和拒绝他人请求时内心的愧疚和不安,特别是面对权威和强者,因此王父无法正视和尊重孩子的需要。

为了逃避内心的愧疚和无力,他反过来指责相对弱小的孩子的需求“不合理”“不正当”“不应该”。王父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暂时转移了,他内心的情绪压力和负面体验,与此同时,由于其不能为自己的情绪和无力负起责任,而是把承担这种情绪的责任,转嫁给了孩子。

而这种因被父母指责和得不到理解和认同,而产生的“我不好”的内在情绪体验,如此糟糕,孩子因此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而如果没有足够的觉察和成长,类似的关系模式将通过代际世代相传。

总之,构建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和谐有爱的亲子关系,走出孤独的情感体验,需要双方都不断觉察和成长,各自为自己的人生和选择,负起全部责任。

这不仅需要爱,更需要勇气,因为指责他人远比成长自己轻松容易得多。只有当一个人的关注点向内觉察,而不再向外抓取时,他才有力量看见和尊重其他人的真实需要,才有能力构建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走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控制关系模式。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