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佛系作文火了,养孩子靠佛系你就输了

本文已影响2.48W人 

一篇五年级小学生的佛系作文红了。“我长大了想当木匠,如果你有糖我还是很想吃的。

小学生佛系作文火了,养孩子靠佛系你就输了

一篇五年级小学生的佛系作文红了。

“我长大了想当木匠,如果你有糖我还是很想吃的。(你们看,我连梦想都这么平凡。)……也许,我并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乐就好……像角落里的花朵一样芬芳,我就是那个藏在角落里的人。

我也很喜欢这篇作文,清新自然,但是作文写得这么好,我看你还是当作家吧,木匠可能真的不适合你。

再说当木匠是不用考哈佛北大,但清华也有土木工程系啊,上学不耽误你当木匠。

有网友说,好感动啊,现在小学生的境界真高,小姑娘请你保持初心,不要被社会浸染了。

看到这样的言论我只想说,你们看到了佛系,我怎么看到的是励志呢?

这篇作文里反映出的阅读量、知识储备,看得出这位同学你并不是“一朵角落里的花”,从小父母在她身上肯定是花了大力气的。快乐而轻松的童年写不出这样的作文来。

如果我们就此认为小孩子只要快乐、有糖吃就好,成绩神马的无所谓,那就太让人捉急了。

相反,看到这篇作文的你应该赶快去陪孩子读书了!

这年头就没有佛系的家长,我们眼中的佛系不过是人家真人不露相。

就说我有一个闺蜜,哈佛硕士。平时真是无欲无求,朋友圈里每天就是和娃在院子里种种胡萝卜,在公园里玩玩沙子。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听到了一段她和儿子的聊天录音,简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一般。

那天她送小孩去幼儿园,20分钟的路程,4岁的儿子和妈妈聊了一路太阳系八大行星运行轨道什么的。

这不算什么,拿一本儿童科普书,咱们也能讲。

关键是妈妈特别会启发,儿子的思考能力远远超过4岁的孩子。

妈妈给孩子讲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常识,然后就问他,你说这些星球为什么不会撞在一起呢?

这个问题马上就激起了小孩的好奇心,他想了一会儿说:首先,应该是方向,可能他们都按一个方向转;然后,就是速度不一样;也有可能是宇宙在不断变大……

4岁的孩子,话说得还不很清楚,但是思维的清晰度,敏捷度,思考能力,知识面真是太厉害了。

让我回答,我会说行星有运行轨道,虽然正确,但这是课本里的死知识。如果我没有记住的话,可能就会说不知道呀。所以把这条知识储备摘除了,我可能还比不过一个4岁的孩子。

4岁的小孩就可以用现有的一点知识,自己思考问题,自己找答案。而妈妈能做到,先不告诉你答案,用一个有趣的问题启发孩子自己动脑筋,培养思维能力,不灌知识。

这种培养能力、培养学习兴趣的教育方法我真是自叹不如!

母子俩对这个问题热烈讨论了一番,妈妈才把行星轨道和宇宙第一速度这个概念告诉他。妈妈讲到兴起,用手拽着书包带,让包围着自己匀速转圈,在马路边做起了模拟行星轨道的实验。

我闺蜜看着佛系,从来不逼孩子。可是,她连上学路上的20分钟都用来和娃探讨宇宙,游个泳也要把话题引到浮力上去。她娃才4岁,懂得物理学知识可能比我都多,这样的妈妈你能说她看破红尘?

我要有她这本事,我也不逼。我要能把娃培养得这么天才,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我比她还佛系呢!

闺蜜的淡定不是因为不在乎,而是尽在掌握。我们普通人真就别讲什么佛系了,咱们只配好好活着,当个励志的中年人,给娃做个好榜样,一起努力向上吧!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证明,婴儿的大脑天生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因此成长环境从一开始就直接影响婴幼儿大脑组织的发育。

早在18周时,孩子的认知能力就开始产生差异,而学龄前的认知差异则决定了整个小学阶段的成绩。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小学时的成绩如何,在他跨进校门之前就已经有了预判了。

这种话放以前,我不信,这不就是吓唬人吗!不过见识了闺蜜的育儿大法后,我不得不承认,学龄前的成长环境真的就是孩子今后学习的潜力。

为了成绩好考上名校,就要刻苦用功,自然不快乐。可是,成绩不好在学校也不快乐。

中国的学校是个什么地方?就是赤裸裸地鼓励优秀,用突出个别好学生来带动其他人,在全班形成一种比学习,比进步,你追我赶的气氛,落在后面的就会很不舒服,因为压力太大。

我们先不说这种环境好不好,首先这是客观现实,不会因为你不喜欢而改变。

孩子如果成绩落后,他就会不快乐,因为他感到被孤立,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就是成绩一般,不高不低,他在班级中都没有存在感。

其实孩子在校的表现,背后很多原因都是成绩。

米粒班里有一个原来胆子特别小的女生,二年级以后成绩越来越好,上学期末还被选为班干部,现在整个人都开朗自信了好多。

你们说家长要求成绩就会伤害孩子,我觉得成绩同样也很治愈啊。只要求分数,却不帮他进步,这样才会令孩受伤。

而米粒的另一个同学就是个反例。那个孩子天生就有领袖气质,到哪儿都孩子王。

上了学却变了一个人,因为成绩有点拖后腿,加上他胆子大不服老师管教,学习一直就没赶上去,老在后头徘徊着。

老师三天两头催交作业,各种批评、找家长,渐渐地他连朋友都少了。

中国的学校就是这么回事儿,你成绩好表现好,是个班干部,在同学中就有人缘。可一旦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不管什么英雄好汉都要靠边站。

曾经的那个阳光强悍的孩子王不见了,这也才两三年的功夫,一见到他就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因为总是不快乐,他特别喜欢打游戏,游戏能让他找到以前的骄傲,在虚拟世界里得到一点自我肯定。

很多成绩不好的孩子沉迷游戏上的就是这个心瘾,其实成年人也一样,生活的堕落其实就是心里的失落。

所以,为了学习好要吃点苦不算啥,学习不咋样,你活得更憋屈!

我不会骗孩子说学习很快乐,我宁愿让孩子过得紧张一点,成绩好一点,这样至少他心里还是为自己感到骄傲的。

这种自豪感就是他一生努力上进的动力。

现在的风气是,一提到上名校,人们就说你们这些家长太虚荣了,家庭教育才是关键。

不错,家庭教育当然重要,可是要知道初中以后的孩子更愿意和同龄人相伴,学习模式从家庭转向了同龄人。

这个时候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弱。也就是说,从初中开始,娃的同学怎么样这件事开始变的非常重要。

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小时候的起跑线,而考上一所好中学,往往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大多数人再努力一生都与哈佛北大无缘,反正也上不了,为什么不快乐点?

上不了哈佛北大就不用努力吗,问题是不努力就不会有机会,有机会没做好准备也抓不住。

中世纪,西方的传教士迷信炼金术,以为通过千百次的实验就能点石成金,很多人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个白日梦中了。

即便这样鬼扯的事儿也有回报,金子是没炼出来,但是人们意外地发明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比如陶瓷。

成功的道路的确不是唯一的,但是规则是唯一的,你只有最终成为能够坚定走下去的那个人才能走得通。

上名校是可以为人镀层金,但更重要的是打造人的内在的纯度和成熟度。

上名校的背后,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学会有追求的去生活,他才不会人到中年时说我的青春被狗吃了。

有人说,家长重视分数,鼓励孩子上名校就是追求完美,这样不好。我觉得恰恰相反,说这话的人没有真的管过孩子的学习。

一个要求高的家长才是时刻要面对孩子的不完美,面对自己的娃真的不如人的现实,他们才是经常和不完美打交道的人。

而那些蒙上双眼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培养一个快快乐乐不和别人比较,什么都不在乎的小孩,这才是追求完美的家长。

因为这样小孩没有问题,大人孩子一切安好,人间永远四月天。

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不经历挫折,不承认差距,怎么能改变自己。对学习的严格要求可能是剥夺了一些童年的快乐,但是一味的追求快乐童年,也剥夺了他犯错的机会啊!

童年过得没有目标,没有严格的要求,难道你是想让他快快乐乐地跑一辈子龙套?

如果今天孩子没考好,老师就跟他说,宝贝没关系啊,别太在意分数,那是别人对你的评价。在老师和家人的心中你和别人一样棒,做自己就好了。

孩子不哭了,他扭头就忘了,又高兴起来,老师和家长也省了好多事。

如果我们实话实说,你不应该考不好,你要更努力了,这是个警告。不会做的题老师教你,家长教你,直到你学会为止。

教他不在意分数很简单,把他教好应该很难吧?

登台表演很辛苦,一辈子坐在台下给别人鼓鼓掌来得多轻松。如果我们都选更容易的事儿做,那孩子的未来就没有选择,他没有舞台,永远当观众。

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当家长是一道单选题,只有选择挑战,和自己battle,我们才有多选的未来。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