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有效批评孩子不会适得其反

本文已影响1.55W人 

父母能在公共场合或者外人面前批评孩子吗?批评孩子要讲究什么?父母怎么做才能有效批评孩子,才不会适得其反?

餐厅里,一位年轻的爸爸正带着一双子女在就餐。突然,一阵哭声惊起四座,原来是两岁左右的弟弟手指被易拉罐的盖子割破了皮。

而此时十岁左右的姐姐正在喝一瓶罐装饮料,那个割破弟弟手指的易拉罐盖子正是姐姐从这瓶饮料上扯下来随手放在桌面上的。

年轻的爸爸对着女儿一顿狠批:

“跟你说了多少次了,盖子不要乱放!不要乱放!你竟然放在弟弟面前,看着他拿起来玩也不阻止他!你有什么爱心?!你就没有愧疚感吗?你根本不配做姐姐!”

姐姐一脸惊慌失措和委屈,一边流泪一边小声解释到:“我不知道盖子会把手割伤——”话还没有说完,爸爸这边怒气更甚:“你不会动脑子想吗?!盖子这么锋利,不用想也知道会割伤手啊!不知道你脑袋里都装了些什么!蠢!!!”

……

这位爸爸如此尖刺的语言就像一把利剑一样,就连相隔好几桌远的我,也不寒而栗,心里犹如堵了一块大石头一样沉重。

最后只见那位姐姐低头不语,一直默默地抽噎着,面对一桌美食,也索然无味。

像上面这位爸爸的指责声相信我们一定都并不陌生,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在这样的指责声里长大的。童年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上面这位姐姐的无助感我们却非常熟悉:

“我好难受,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我连这么一点小事都做不好,我真的非常差劲,非常蠢……”

当这种充满愧疚的感受被孩子主动吸收以后,它就会自动存入孩子的潜意识里。而人的意识层面都会趋乐避苦,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于是会主动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以证明这并不是自己的错。

所以我们总是会看到有的孩子被家长批评后会顶嘴和找一堆借口为自己“开罪”,有的孩子则是默默地承受,表面上看好像被批评得“心服口服”,实际上是将这些负面能量隐藏到潜意识里,虽然经常提醒自己不要犯错,但还是会不经意地经常犯同一个错误。

这就是传统思维里的批评:彻底打压孩子。

批评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批评孩子的真正意义,其实就是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了?要怎样补救?并引导孩子积极反思: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要怎样做?

批评的目的是要把这个过程内化到孩子的心里,真正落实到以后的实际行动中去。

可看似简单的道理,很多良苦用心的家长都会把它复杂化:要么把批评做成了情绪发泄口,要么就变成了苦口婆心的说教。

比如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做错事了一定要把他狠狠地骂一顿,最好是把孩子骂得嚎啕大哭,把孩子打压下去,这样才能显示出批评的效果。

有的父母觉得打骂孩子不妥,干脆就来个“温柔教育”,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结果只传到孩子的耳朵里,而没有进入到他的心里。

每一个孩子都是在试错中长大的,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要怎样批评孩子才最有效,又不会伤害孩子呢?

1、管控好情绪

冲动是魔鬼!上面这位姐姐是因为没有把扯下来的易拉罐盖子及时处理好,导致弟弟拿来玩耍时割破了手指,这的确是因为她的一时疏忽造成的后果。

可上面这位爸爸的批评词完全充满了愤怒的情绪,而爸爸的关注点也一直放在训斥孩子上,他并没有告诉孩子该怎样补救错误和解决问题。

因此,这样的批评就算来一百遍,孩子也不会有多大改观,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其实只要客观地向她描述事实:易拉罐盖子随便乱放是很危险的,它把弟弟的手指割破了。然后再引导她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一起帮弟弟处理伤口。

父母如何有效批评孩子不会适得其反

2、对事不对人

就是只否定这件事情没有做好,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所有。

而爸爸的批评词则完全否定了姐姐的整个人,言辞中充满了攻击性:没有脑子、蠢、不配做姐姐,就差说“你根本不配做人”了。

这样的言辞是非常“恶毒”的,如果被批评的不是孩子,而是一位成年人的话,相信一定会引发一场唇枪舌战甚至是肢体冲突。

有的父母不仅喜欢攻击和否认孩子的为人,甚至还把陈年旧账一并找出来攻击孩子,这让孩子真的很受伤。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需要在错误中成长,而不是拿错误来惩罚孩子和自己。

当孩子犯错时,他已经很自责了,如果大人再火上浇油,孩子会自启心理保护系统,把责任一并推脱出去,这样的话,那批评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3、表达要清楚

当孩子某些行为不妥需要家长提醒时,请记得一定要跟孩子表达清楚。

有位三岁左右的孩子正在和家人一起用餐,喝汤时不小心把碗打翻了,汤水撒了一桌子。这时妈妈赶紧把孩子连带椅子往后移了移,以免汤水再弄到身上。

然后拿了一块抹布过来递给孩子:“宝宝赶紧把桌子上的汤擦干净吧。”等孩子擦完后又给孩子装了碗汤,并告诉孩子要怎样做才不会把碗打翻:喝汤时要一只手扶着碗,一只手用勺子往嘴里舀汤,这样碗就会乖乖地听你的话啦!孩子很乐意接受妈妈的方法,马上就照着做。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听家长的话,而是家长跟孩子沟通时没有表达清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

在游乐场里,经常能看到大人们跟在孩子的后面一边追一边喊:

“不可以爬那么高,快下来!”

“不可以钻到那里去,回来!”

……

像这种指令性的笼统语言孩子根本听不进去,他们只听到了大人的命令和阻止,可是越阻止孩子越想尝试,所以就不“听话”啦!

4、不要让一个坏苹果影响了一个好苹果

有的家长为了阻止孩子做一件事,往往会用另外一件事来要挟孩子,而这件事往往都是孩子最喜欢做的。

比如一位妈妈为了阻止孩子看电视,便要挟孩子说:“你再这样毫无节制地看电视,明天就不让你去踢球了!”

而孩子最喜欢踢球了,刚开始这样的要挟有效,妈妈一说孩子就会主动关掉电视。但时间长了以后,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喜欢踢球了,但看电视的兴致却一点都没有减少。

5、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记得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提到过一位老师“批评”一位正处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

师:“我看你最近上课不听讲,也不交作业,是不是老师哪里没有做好?”

生:“没,没有啊!”

师:“那是不是你家里出了什么事?你说出来,看我能不能帮助你?”

生:“没,我家里也没有出事。”

师:“那是不是你遇到困难了?你告诉我,我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你。”

生:“我自己也没有困难。”

师:“那是不是你身体不舒服呢?”

生:“没有,老师。我没有困难,其实都是我自己的原因,跟您,跟家里都没有关系。我知道今后要怎么做了,我会好好听课和完成作业的!”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这位老师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打压和说教,而是先从自己开始反思,把责任先揽到自己身上,这样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同时还让孩子充分感觉到了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放下了心理防线。

接着又开始关心起孩子的家庭和孩子个人,并诚心表示要给他帮助,让孩子感受到了温暖,最后终于被诚心感动,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育儿是门大学问,批评孩子也是大有讲究的,只有方式对了,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哦!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