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爱孩子,就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插班生

本文已影响1.32W人 

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儿子幼儿园的班级又新进了一名学生。鉴于之前两个学期,各批次插班生及家长陆续与幼儿园、老师甚至其他家长产生矛盾,作为家长,真心的不欢迎学期初和学期中插班的事情。

孩子插班,不仅是对自己和父母的考验,更会影响幼儿园班级的整体节奏,会对其他已经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孩子和家长产生影响。

儿子的班级,从亲子班一起进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家长,因为长时间的接触,彼此有了了解,对孩子们也都有认识,大家能够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愿意配合幼儿园的老师,愿意花钱和精力为孩子们创造和谐的环境。

班级中的家长会在孩子生日时,准备小礼物,让孩子分发给小朋友;或者是在圣诞节、六一儿童节这样的节日,让孩子给其他小朋友分享礼物。

其实礼物并不贵,都是些小贴纸、手工皂、文具盒等小物件,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分享的快乐。但是新插班的家长并不认同,曾说过这些家长是所谓的“老师党”,并且认为分享礼物的行为一种不良社会风气。

还有的家长,因为不认同老师的管理,认为老师没有做到像家长那样无微不至,孩子受了委屈,没吃饱饭,与其他小朋友发生摩擦等,极端的选择了退园。

这样的父母是自私的,他们不仅控制着自己的孩子,还想要控制幼儿园、老师和其他的孩子及家长。在家庭中,父母绕着孩子转,孩子就是太阳,而其他人都只能是绕着太阳转的行星。他们对幼儿园的期待也是如此,内心始终搁着一把尺子,用家庭的标准衡量和评判孩子新进入的环境。

作为父母,他们以为自己是在保护孩子,其实正是他们让孩子插班的决定,导致了孩子的适应问题。

如果父母爱孩子,就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插班生

我小时候也曾经是一名插班生,那段经历对我入学后近三年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阻碍了我与其他孩子的正常交流。

当时我六岁,父母认为我能够学懂姐姐的书,就决定上我插班进入学前班第二学期。进入班级之后,我被安排和不认识的同学同桌,而且是两个淘气的男生。

班级里的其他同学都相互熟悉,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都彼此在一起。而我,谁也不认识,下课的时候,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而同桌的两个男生都是欺负我,揪我的头发,或是拿我的作业本,甚至上课他们发出声音的时候,也都指向我。

很长一段时间,除了上课,我都低着头。插班生的陌生感让我觉得自己与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没有人喜欢我,甚至是老师。

我就像是一个破坏者,打破了他们最初的平衡,即使后来,我和一些同学成为了朋友,也没能消除内心因为插班产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甚至是自卑。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小学三年级。

父母当初的选择是基于他们对我的了解做出的安排,认为我的学习能力完全不需要再等半年。但是他们没有考虑我的心理。不仅是他们,我自己其实也不明白。当时的我,选择了承受和学习适应,而没能意识到这是插班带来的负面影响。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插班决定,多是因为孩子年龄大一些,自理能力、沟通能力都有所增长,认为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幼儿园。这只是基于生理层面的考虑,而心理上,插班可能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很少考虑。

首先,插班导致孩子缺少了必要的适应过程,易产生心理负担。

如果孩子都是同一时间入园,他们面临的环境是一致的,孩子之间、孩子与老师之间,都是一种陌生的关系,每个孩子都要学着从陌生环境中寻找突破口,无论是哭,还是闹,大家对陌生环境的反应都是相似的。

而插班就不同,新插班的孩子,面临的是一个已经融洽的环境,孩子虽小,但是已经三俩熟悉的扎堆了。新插班的孩子,即使面对陌生的环境,内心产生恐惧或者是担忧,哭闹的只有他自己,而这种哭闹的孤独,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负担。

别人都不哭,就自己哭,孩子内心会降低对自己的认同。也容易导致与熟悉的小朋友及环境中产生疏离感。

相比同时入园的孩子,插班生经历的不是自然的适应,而是在外界环境刺激下的被迫适应。他的适应过程不得不缩短,而这种紧迫感,可能导致孩子负面情绪积聚,不能有正常的情绪释放,还可能导致孩子的适应过程困难而冗长。

其次,插班生难以跟上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节奏,易产生适应困难。

尽管幼儿园以孩子玩耍和游戏为主,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老师也会交给孩子一些韵律歌、身体协调操、事物认知等简单的内容。对于小朋友来说,这些东西常常需要经历多次的学习、练习、反复才能够基本掌握。

插班的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当孩子们户外活动或者是室内教学,老师按照整体的教学进度和节奏进行上述活动时,完全是一种蒙圈的状态。无论是听到的、看到的,对于插班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而其他的小朋友却能够乐在其中,随着唱,跟着跳。

插班生的懵懂状态和其他孩子的活泼快乐比起来,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伤害。孩子不会像大人能明白的说出这种不适应感,但是心里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就是无法适应已经成型的环境所导致的。

第三,插班生难以融入其他已经熟悉的小朋友,其产生人际交往困难。

尽管幼儿园的孩子们年龄还小,但是已经有了“朋友”意识。去接儿子放学的时候,经常看到女孩子三三两两的牵着手出来;有些孩子为了等自己的朋友一起,宁愿晚点走;男孩子淘气一些,互相追赶着跑出来;放学的时候,孩子们之间会自觉凑在一起玩耍。

插班的孩子就难一些。例如,儿子几乎每天放学都要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在幼儿园附近骑滑板车,而新来的插班生,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快点适应,主动让孩子和三个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孩子也只是站在旁边看,并不一起玩,看一会儿,觉得没意思就回家了。

一年过去了,儿子依旧喜欢和他的两个朋友玩耍,而且他也说过,只有这两个孩子是他的朋友,而其他的人不是。适应彼此陌生的新环境容易,而融入一个已经成型的环境,却是需要时间和付出的。

蒙田说:“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

作为父母,不能改变外在的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在可以选择的时候,为孩子挑选困难和挫折少一些的路,让孩子的初入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可以平缓一些、容易一些。其他的,就留给孩子自己发挥吧。

那些选择了退园的父母,其实是内心充斥着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他们既不相信幼儿园和老师的素养,也不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他们自负的以为,凭着自己的能力,定可以找到一个达到自己标准的环境,那便是给孩子的最好选择。

萧伯纳说过:“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

这些父母就是试图改变外在世界和环境的人。他们确实不明事理,他们代替孩子做选择,身处环境的外围却在试图评判环境,丝毫不顾及孩子为适应环境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自私的为了满足自己的心安而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周旋。

他们把自己的不安转嫁给了孩子,企图通过换幼儿园弥补对孩子陪伴的缺失产生的罪恶感。可是,孩子却成为了牺牲品。一个在不稳定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如何能获得安全感呢?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