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多动误当好动

本文已影响1.03W人 

别把多动误当好动

典型案例:小明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聪明活泼,可是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让家人头疼。上了小学后,老师开始频繁地找家长谈话:明明上课总有小动作,要么撕纸、抠橡皮,要么在椅子上扭来扭去,甚至会离开座位爬到课桌下面。有时老师尚未提问完,他就冒冒失失地站起来抢答。他还总是丢三落四,今天少一支笔,明天又丢了一本书。家人开始怀疑,明明是不是有多动症?

三大症状瞄准“多动症”

“明明过分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很可能是患上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多动症’,最好带来医院做一个全面评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中心副教授杨莉称,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类似明明的孩子她每周至少都能遇到数十个。

多动症常发生于儿童时期,是6~12岁学龄儿童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主要症状有:1.过度多动。上课坐不住,如敲桌子、晃椅子,老师提醒、制止后,马上又不由自主地重复原来的动作,或换成乱翻书、东张西望、扭来扭去,甚至招惹其他同学,干扰别人上课;在家写作业也坐不住,经常站起来,上厕所、喝水,动个不停;课间追跑打闹,常常和同学发生冲突等。2.注意力很难集中。比如边做作业边玩,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分心,跟他说话像没听见一样,需要不断重复,很难坚持做完某件事,马马虎虎,丢三落四。3.行为冲动,自控力差。多动症的孩子往往性格急躁,做事不加思考,因此容易冒失闯祸,他们缺乏耐心等待,经常会插入别人的谈话或游戏,在受到大人约束时,仍然控制不住,表现出闹脾气、不高兴、发泄沮丧情绪,甚至会采取敌意和对抗性行为。

等孩子成绩下降再看就晚了

许多多动症状未引起注意,不少家长持有“孩子好动”的心态,低估了多动症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学龄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3%~5%,这意味着有近2000万多动症患儿,男女比例为4~9∶1。

“尽管有些家长在小学时带孩子来看过病,但由于各种原因,没及时治疗。孩子稍大些,考试成绩每况愈下,逆反心理严重,出现逃学、抽烟喝酒、网瘾等不良行为,或者抑郁焦虑情绪,与父母关系紧张,才再来医院求助,”杨莉称,“但此时已相对较晚,合并的行为情绪问题矫正起来很难。”

其实,多数多动症孩子6岁前就有症状,随着年龄渐大,部分患儿症状确实会减轻。但进行专业测试后发现,他们的注意缺陷往往依然存在,调查显示,他们当中超过1/3的人学习成绩很差。如不及时治疗,大约2/3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最严重的1/3终身带病。

多动症不但影响学习,患儿逐渐产生自卑、厌学心理,还经常惹是生非,很多甚至染上网瘾、毒瘾。成年后,多动症病人往往工作没有持久性,常被炒鱿鱼或频繁跳槽,人际关系差,婚姻也不稳定。

如何区分多动与好动

杨莉表示,正常好动的孩子有时也会注意力不集中,但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就能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去做,而多动症的孩子很难做到。正常儿童上课有时也会走神、做小动作等,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时能自我控制、积极改正,而多动症的孩子却不能控制自己。所以,建议家长在察觉孩子有上述类似的症状且已经影响生活时,及时到医院咨询就医。孩子确诊为多动症后,家长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对孩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每天安排适当的户外活动,让过剩的能量得到释放;学习要创造安静的环境,避免干扰;要注意加强督促管理,帮助孩子每天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