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需要顺应发展,分龄引导

本文已影响1.21W人 

自律不是一蹴可几,而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建构的过程,是父母用心教出来的,重点是历程中父母的引导,以及孩子接受到的讯息,而不是直接跳到最终的好行为。在未经明确教导和练习的情况下,期待孩子自然而然去做并达到父母的期待,这完全不切实际。带着孩子迈向自律,父母首先要厘清问题、说明标准、带着

4岁以前懵懵懂懂的无律期

婴幼儿逻辑思考的能力有限,用自己的观点看世界,所以行为不受约束。这时期的孩子,很容易被指责的“毛病”与原因如下:

没礼貌?孩子不太能感受别人的感觉,所以不管别人是否在忙,总是唧唧呱呱说不停,打断别人交谈。

说谎?有时他们会将生活中的零碎经验拼凑起来,说出不符合事实的话语,让成人觉得他们在说谎。

偷东西?他们的物权概念模糊、不了解“偷窃”的意义,想得到就伸手拿取。

父母引导原则︰训练

“礼仪”、“诚信”、“正义”等概念对这阶段的孩子太遥远,再多责备与说明也很难将抽象的良知输入孩子大脑。父母需接受孩子发展上的不足、耐心引导,来建立孩子的好行为:

阶段1:配合发展订标准,且不轻易改变。例如3岁儿聒噪、爱发问,若要他“闭嘴”就超出他的能力。这时可告诉孩子,爸妈交谈时若想插话,要稍微等候,或用手拉拉爸妈的衣袖,让爸妈注意到自己。

阶段2:一开始,孩子有好表现要立即奖励,再慢慢的改为间歇奖励。当没有奖励孩子也能照做时,这个规范已成为他的自我概念。

自律需要顺应发展,分龄引导

5~9岁一知半解的他律期

这时期的孩子,会顺从权威人士订定的规则,而没有经过自己的判断,例如父母、老师、警察、偶像,甚至是上帝或神明。他们对规则的认识有时是僵化、没有弹性的:

固着规则。例如老师规定小日记要写150字,孩子每写一句话就计算字数,满150字就结束,不管全文通顺与否。

关注结果。例如孩子房间凌乱而被罚站,但“收拾”和“罚站”两者间没有关联,孩子不大能够串联因果,他只会对惩罚印象深刻,而忽略自己为什么被罚。

父母引导原则︰解释

相较于奖励,这时期的父母要加入更多解释,提升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层次。以写小日记为例,父母需说明学习目的(写作意义),提供克服方法(写作引导),而不是告诉孩子完成了就可以看电视。

“行为”和“后果”要有关联,例如孩子不收拾,体罚或剥夺喜好都不是好办法。父母可试着让孩子尝试自然的结果,像是房间凌乱到找不到隔天要用的书,或是没有干净的袜子可穿,孩子较能串联因果,自我改善。

自律需要顺应发展,分龄引导 第2张

10岁之后唯我独尊的自律期

随着心智成熟以及社会经验愈来愈丰富,这阶段的孩子已经是“自己的主人”了,父母会觉得很难教,因为:

他们了解规则是人和人之间的协议,进而提出挑战。例如父母要孩子少看漫画、早点睡,孩子会回嘴:“我又没有影响到你们。”

他们知道规则可以改变,不再像以前一样顺服。有的孩子会开始觉得:“作业没写、考不好又不会怎样。”

父母引导原则︰协商

面对挑战规则的孩子,亲子互动已经不是上对下的“教导”,而是一段平行的“协商过程”。例如要孩子早睡,就不能再用“睡觉能长高”这种简单的理由来说服孩子;父母需要和孩子讨论整体作息的规划,或是在什么情况下能弹性调整。

面对漠视规则的孩子,父母甚至要将“我”的比重缩小,建立亲子间的情感与信任感,双方才有机会展开对话。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